文章
  • 文章
搜索
首页 >> 留学资讯 >>归国指南 >> 宁波90后海归硕士:好日子是几代人奋斗出来的
详细内容

宁波90后海归硕士:好日子是几代人奋斗出来的

“横坎头村被称为‘浙东小延安’。小时候,我喜欢听老爷爷讲抗日英雄沈一飞等英雄传奇的故事,为自己是‘红村’人自豪。现在,‘红村’的发展和我们年轻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。”90后党员黄徐洁是土生土长的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人,也是位“海归”硕士。

硕士毕业那年她毅然决定,回“红村”创业。现在,她开在村里的红色主题农家土菜馆生意红火。她还负责村里的宣传工作,做好村报《今日红村》的采编、发放。

“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我的血脉”

在黄徐洁印象中,从小每天看着家里的长辈、身边的乡亲忙个不停,一刻也闲不下来。

长大后,尤其是自己开始创业后,她慢慢体会到这是一种“红村”专属的创业精神——特别能吃苦、敢于创新。

她幼年时,父母在村里开了间杂货店,去城里进货,路不好走,来回一趟很辛苦。父亲还种了几亩地的葡萄,忙完店里忙田里。后来,家里开过砖窑厂,办过塑料厂,到余姚城里开过饭店、足浴店。“身边的亲戚、乡亲也都这样,不是嘴上说要创业要创新,而是自然而然地抓住机会去尝试。”

2014年,黄徐洁在德国获得了硕士学位,导师建议她留下发展。“父母为我取得的成绩高兴,也告诉我,这些年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游客一年比一年多了,乡亲们在家门口也能挣钱了。我突然很想回来,几天后就决定回国创业。那一刻,我才明白,从小的耳濡目染已经把红色基因融入我的血脉!”

回国创业,很多人以为文艺又洋气的黄徐洁会做高大上的项目,她却偏偏做起了最接地气的平价餐饮。现在,她已经开了三家饭店:一家是开在村里的“横坎头农家”,两家是开在余姚城区的大食堂。

黄徐洁有自己的想法——“横坎头农家”的定位是红色主题农家乐;大食堂做成平价餐馆,而且先吃再结账。

2018年春天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,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,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同乡亲们一道,再接再厉、苦干实干,努力建设富裕、文明、宜居的美丽乡村。

和黄徐洁一样,近年越来越多的“红村”青年返乡创业。他们接过了父辈手中的创业棒,有人开民宿,有人把传统大糕做成了网红点心,有人在村里开茶馆……

“父母艰苦创业,我没法不自律”

和现在很多想“躺平”的年轻人比,黄徐洁堪称自律且励志的典型。

上大学时,她几乎每节课都坐第一排,每年拿一等奖学金,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,拿到国家奖学金。留学时,她的勤奋让导师和同学惊叹。

自主创业后,她更成了“时间管理大师”。每天清晨5点多起床,去城里买菜或去母亲处取菜,回来安排饭店的事情。8点前,准时到村里上班,工作到11点,再赶紧回店里。中午,有时在油烟四起的厨房打下手,有时招呼客人,有时在前台结账。下午1点,回村里上班,下班回店里。等晚上7点多,店里结束营业,她才有时间回市区公婆家陪伴女儿。

“习惯了,就不觉得累了。父母一辈子都在艰苦创业,我没办法不自律。”黄徐洁说。

“努力打拼的父辈,都是榜样”

来横坎头村参观的游客,都会感慨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。黄徐洁说,作为土生土长的村里人,她内心很清楚:村里的好日子,不是等来的,不是靠来的,是因为有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,是村里几代人奋斗出来的。

她提到了一个人——黄水夫。“他当了38年的村干部,也是我父亲的好朋友。现在,我的农家乐也是租着他家的房子。”

“当时真穷,山沟沟里靠着一亩三分地艰难生活。”黄水夫回忆,即使到了本世纪初,6个小自然村完成合并,村子还是穷得叮当响,全村上下连一台照相机都没有。

横坎头村的转折点,发生在2003年。黄水夫记得很清楚,这年春节前夕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村里调研,春节后又给村里的党员群众回信,鼓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,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。

脱贫不能等、靠、要,而是需要奋斗。在市农科院的指导帮助下,横坎头村建起了梁弄镇第一个樱桃种植基地。当时村民们心中有狐疑,党员就带头示范。黄水夫也率先承包了一些土地,3年种下来,樱桃亩产收益在万元以上。

如今,横坎头村共种植樱桃800多亩,加之扩种的杨梅、猕猴桃、蓝莓等特色水果,每年村民增收超1000万元。

横坎头村还充分挖掘自身红色资源,大力发展红色旅游,同时利用绿色资源、壮大特色产业,短短几年村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。

“我爸妈、黄水夫这样的党员干部、横坎头村努力打拼的父辈们,都是我身边的榜样。”让黄徐洁特别开心的是,她的农家乐开业几年来,生意越来越火。今年4月、5月的营业额都有20多万元。6月份的周末也都被早早订满了。店里有很多回头客,还会带上家人、朋友再来。这让她越发觉得,当时选择回乡创业是正确的。

宁波晚报记者王颖

本站已支持IPv6
seo seo